疱疹战友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病毒有关的认知~自我医疗笔记 [复制链接]

21#

回复:生殖器疱疹和热疮的关联~自医实验篇!

免疫学
    尿液中的变形红细胞
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早在公元 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 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 抗体的发现   1890 年德国学者 Behring (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与 Kitasato 将白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 Behring 于 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 补体的发现   1894 年, Pfeiffer 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样结果。 Bordet 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 30 分钟后,再加入相应细菌,发现只出现凝集,丧失了溶菌能力。据此认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两种与溶菌有关的物质,一种是对热稳定的物质即抗体,其能与相应细菌或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凝集;另一种是对热不稳定的物质,称之为补体,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无特异性,但具有协助抗体溶解细菌或细胞的作用。   • 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 10 年中,建立了许多体外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 免疫化学的研究   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题产生了兴趣。 20 世纪初, Landsteiner 等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即以芳香族有机化学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的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从中认识到,抗原特异性实际上是由一些小分子的结构及构象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格子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血清学反应现象。 20 世纪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丙种球蛋白,并利用分离、纯化抗体的方法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电泳技术,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质,从而使抗体分子与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 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1897 年, Ehrlich 提出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即侧链学说。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当外毒素进入机体与其结合后,可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细胞表面脱落入血。该学说当时未被免疫学界接受。 20 世纪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后提出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这种只片面强调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忽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识别的本质的理论,违背了免疫反应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抗体生成研究的过程。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有了新的进展。   • 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   19 世纪末,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形成两大学派。一为以 Metchnikoff 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一为以 Ehrlich 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每一学派都仅仅反应了复杂免疫机制的不同侧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现象时,发现血清和其它体液中存在一种物质(调理素),能大大增强吞噬作用,从而初步将两大学派统一起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中叶至该世纪 60 年代期间,为近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冲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学说的束缚,对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免疫学开始研究生物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因此,这一期实际上是免疫生物学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现   Koch 在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注射,试图进行免疫治疗时发现,在注射局部出现组织坏死现象,称为 Koch 现象。该现象具有特异性。 Chase 等对 Koch 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以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未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其淋巴细胞转移则引起了阳性反应。从而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而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性不仅仅只有体液免疫,也可形成细胞免疫。   (二)免疫耐受的发现   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头小牛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其为血型细胞相嵌现象。由于不同血型细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故又称为天然耐受。此后,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揭示了体内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无论接触自身抗原还是异己抗原,均可导致对相应抗原的耐受。   ( 三 ) 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在 Ehrlich 侧链学说影响下,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该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并对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及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等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了解释,大大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该学说基本观点为① 认为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多种细胞系,每一细胞系的细胞表面表达识别相应抗原的同一受体;② 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与具有相应受体细胞系的细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③ 胚胎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接触后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④ 免疫细胞可突变形成与自身抗原反应的细胞系,导致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此期间,免疫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指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确认了淋巴细胞系在免疫反应中的地位,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对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分子水平对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类别转化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一)免疫系统的研究   1957 年 Click 发现摘除鸡法氏囊,可引起抗体产生缺陷。认为法氏囊是抗体产生细胞存在的主要场所,并将产生抗体的细胞称为 B 细胞。 Miller 和 Good 通过在哺乳类动物体内进行早期胸腺摘除,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和抗体产生严重下降,证明了存在于胸腺的免疫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称之为 T 细胞。 1969 年 Claman 和 Mitchell 等提出了 T 细胞亚群的概念。此后,人们进一步证实了经胸腺和法氏囊分化、成熟的 T 、 B 淋巴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的分布,以及 T 、 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从而建立了免疫系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   (二)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 Porter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体,获得了抗体活性片段( Fab )和可结晶片段( Fc )。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是由多肽链组成,并以抗原分析法证明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此后,人们统一了抗体球蛋白名称,并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   (三)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   1972 年, Jerne 提出免疫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抗体和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存在独特性,在抗原进入前,抗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抗原进入机体后,使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当后者达到一定量时,可引起抗独特型抗体产生。由此可见,在同一机体内一组抗体的独特型  正常红细胞电镜图
决定基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识别;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表面受体所识别,这样在淋巴细胞和抗体之间就形成了独特型 - 抗独特型免疫网络。   网络学说探讨了免疫调节机制,提出由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不是无休止地进行,而是受独特型抗体的制约,籍以维持机体的生理稳定和平衡。   (四)抗体多样性研究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 Dreyer 和 Benner 等曾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编码免疫球蛋白( Ig )肽链的基因是由两种基因组成。在胚胎期,它们彼此分隔存在,在 B 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日本学者利根川进等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克隆出编码 Ig 分子 V 区和 C 区基因,并应用 cDNA 克隆探针证明了 B 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编码 Ig 的基因结构,进而阐明了抗原结合部位多样性的遗传控制。   (五)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   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是近 20 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最初人们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细胞因子进行功能和结构的研究,相继发现了白细胞介素 (IL)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SF) 等细胞因子,对其生物学功能、作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大批量生产细胞因子,促进了细胞因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子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细胞膜分子种类很多,主要包括 T 、 B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TCR / BCR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 (CD) 、促分裂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受体,以及其它受体和分子。 20 世纪初,人们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个体间进行正常组织或肿瘤移植时出现的排斥反应是由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 MHC Ⅰ/Ⅱ类分子)决定的。此后,人们又注意到 T 细胞识别抗原时,存在 MHC 的限制性即 T 细胞抗原受体 (TCR) 在识别异己抗原时,同时识别自身 MHC 分子。   人们对白细胞分化抗原 (CD) 的大量研究,揭示了 T 细胞亚群的功能、细胞激活途经和膜信号的转导及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等机制。此外,在研究细胞毒性 T 细胞( CTL )杀伤作用时,发现 CTL 表达的 FasL 可与靶细胞表达的 Fas 结合,引起靶细胞内半胱天冬蛋白酶( caspsase )级联活化,裂解 DNA ,导致靶细胞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PCD )或细胞凋亡( apoptosis )。   (六)应用免疫学的发展   1975 年 Kohler 和 Milstein 首创杂交瘤技术。他们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 SRBC )致敏的 B 细胞在体外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 hybridoma )。这种杂交瘤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制生长繁殖的特性,又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应用该技术可产生均一的、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基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McAb )。 McAb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可大量生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血清学诊断、免疫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并通过与核素、各种毒素或药物化学偶联进行肿瘤导向治疗研究。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也是一项突破性成就。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和分子遗传学理论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如完全人源化抗体、单链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等较 McAb 更具优越性。目前,分子杂交技术也被用于研究免疫球蛋白分子、 T 细胞受体分子、补体、细胞因子,以及 MHC 分子等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机制。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 )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应用该技术制备重组疫苗、 DNA 疫苗及转基因植物疫苗,为免疫预防开辟了崭新的前景。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的广泛开展,已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辑本段免疫功能
  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  巨噬细胞
疫监视。   只有免疫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发挥相应的作用和保持相对的平衡,机体才能维持生存。如果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必然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出现免疫病理变化。   免疫系统在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中,识别是个重要的前提。一切生物都具有这种能力。单细胞生物只具有分辨食物、入侵微生物和本身细胞成分等低级的识别功能。脊椎动物的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不仅具有完整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而且免疫活性细胞还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琳巴因子,从而准确地识别自己,排除异物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对保护自己、延续种族和生物进化都有重大意义。高等生物的免疫系统充分发展,它对内外环境的各种抗原异物刺激既表现出多样性和适应性,又表现出特异性和回忆性,这对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种系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大影响。     抗原抗体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   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单克隆抗体技术
3、免疫监视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编辑本段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     抗体抗原反应
1. 体液免疫测定主要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从而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知未知抗体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补体、免疫球蛋白、循环复合物、溶菌酶等。   2. 细胞免疫测定法是根据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和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测定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帮助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   体液免疫检测法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产生的凝集现象,前者多为细胞表面的结构成分,如细菌或红细胞的表面结构抗原。(1)玻片法:多用于抗原的定性检测。(2)试管法:多用于抗体的定量检测。   2)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如乳胶颗粒、红细胞等)的表面,称之为致敏颗粒。当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即可出现凝集现象。这个反应常用于测定细菌性抗体、病毒性抗体、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肾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根据凝集反应的原理,还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等。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细菌培养的滤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多为多糖、类脂、蛋白质等。   1)单向扩散试验。这是一种抗原定量试验,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体的琼脂介质中扩散的沉淀反应。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各成分的含量。      2)双向扩散试验。这是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的沉淀反应。本法常用于定性试验,如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 单克隆抗体技术   3)对流免疫电泳。对流电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即在电场作用下的双向免疫扩散。此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甲胎蛋白等。   3.中和试验。   特异性抗体可抑制相应抗原物质的活性,抗体使相应抗原的毒性或传染性消失的反应为中和试验。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体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诊断风湿热的抗链球菌溶血毒素“O”试验也为一种中和试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种溶解人、兔红细胞的溶血毒素“O”,该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体所中和而不出现溶血。试验时将病人血清与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人红细胞,红细胞不被溶解为阳性反应,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体。血清抗体效价达400单位以上时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风湿热的诊断。   4.免疫荧光法(荧光抗体法)。   是应用荧光素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黄等)来标记抗体,但不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称荧光抗体。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待检的含有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切片,如有相应抗原存在,则抗原即与此种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粘着在细胞上,不易洗脱,在荧光显微镜下成为发出荧光的可见物,可达到诊断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以测定被检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原或抗体。有间接法、双抗体法、竞争法三种。   6.溶血空斑试验。   7.免疫印迹技术。   免疫印迹或免疫转印技术(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   抗体抗原反应   创建的DNA印迹术(Southernblot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免疫生化技术。   细胞免疫检测法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近年来,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   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母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来确定掺入量以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成分。该产物的多少与活细胞数成正比,结果可用酶标仪(595nm)测量光密度,作为MTT法的指标。   2.E-花环法。   人类T细胞表面有羊细胞受体(CD2)能与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结构。即将分离液分离出的外周的单个核细胞悬液与羊红细胞在体外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后放4℃过夜,取细胞悬液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此法可用来分离T细胞。   3.T细胞亚群检测。   4.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等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   抗体制备   常用的检测方法是51Cr(铬)释放法,将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不同的细胞需不同的靶细胞,如NK细胞的靶细胞为K562),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进入靶细胞,与胞浆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测细胞毒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游离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高低。细胞毒的检测对肿瘤免疫有较大价值。   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将中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渍的滤纸(1cm2大小)置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肤上,4~5小时后取下滤纸。48小时内皮肤局部可水泡,内含巨噬细胞。取水泡液0.5ml加鸡红细胞悬液0.01ml,37℃经30分钟后作涂片、染色与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及每个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平均数。本试验有助于肿瘤病情及疗效的观察。   6.移动抑制试验。   致敏淋巴细胞与其特异性抗原再次接触时,可以产生移动抑制因子(MIF)。这种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移动,使之定位于局部而增强其免疫作用。本试验用来观察受检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有无MIF产生,以测定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   7.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项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术。该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放射性核素测量技术相仿,但无放射测量的弊端,故问世虽短,进展却极为迅速,有取代放射测量之势。   8.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细胞因子的检测,近年来在中医临床及实验室中已广泛应用。   9.细胞受体的检测。   受体是细胞表面标志之一,通过对受体的检测,可以了解细胞的功能,并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编辑本段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免疫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防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支援其他一些国家。近年研制的新疫苗如化学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已经消灭天花,并且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人间鼠疫和真性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现代免疫学逐步发展成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特殊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利用免疫学来区分人类的血型。植物分类学很早就应用免疫学的方法。在研究植物和动物的毒素时也采用了免疫学技术。例如,1889~1890年,人们用免疫学技术研究白喉毒素和破伤风毒素,随后又用它来研究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巴豆毒素和动物毒素中的蛇毒、蜘蛛毒。另外,人们很早就利用沉淀反应鉴别动物的血迹。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技术,如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和酶免疫等,都为生物学提供了实用的研究手段。
编辑本段分支学科
  从实质上说,现代免疫学不过是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克隆抗体制备   它本身又派生出许多独立的分支学科,例如,与现代生物学有密切关系的分子免疫学、免疫生物学和免疫遗传学,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免疫血液学、免疫药理学、免疫病理学、生殖免疫学、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抗感染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   现在,对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人们正在努力探讨生物的基本生理规律——免疫的自身稳定机制。医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自身免疫、超敏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遗传等,必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TOP
22#

回复:生殖器疱疹和热疮的关联~自医实验篇!

氨基酸(Amino acid)是构成蛋白质(protein)的基本单位,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它的分子具有生化活性。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分子,包括催化新陈代谢的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化学聚合成肽,一个蛋白质的原始片段,是蛋白质生成  氨基酸
的前体。 氨基酸(amino acids)广义上是指既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又含有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正如它的名字所说的那样。但一般的氨基酸,则是指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在生物界中,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具有其特定的结构特点,即其氨基直接连接在α-碳原子上,这种氨基酸被称为α-氨基酸。在自然界中共有300多种氨基酸,其中α-氨基酸21种。α-氨基酸是肽和蛋白质的构件分子,也是构成生命大厦的基本砖石之一。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一类含有羧基并在与羧基相连的碳原子下连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目前自然界中尚未发现蛋白质中有氨基和羧基不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氨基酸。 氨基酸(氨基酸食品)是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基本成分。蜂王浆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除蛋白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又必需的氨基酸外,还含有丰富的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脯氨酸、酷氨酸、丝氨酸等。科学家分析了蜂王浆(蜂王浆食品)中29种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8%。   据分析,氨基酸中的谷氨酸,不仅是人体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而且是治疗肝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常用药物,对肝病、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均有疗效
编辑本段结构通式
    氨基酸结构通式
氨基酸是指含有氨基的羧酸。生物体内的各种蛋白质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构成的。除甘氨酸外均为L-α-氨基酸其中(脯氨酸是一种L-α-亚氨基酸),其结构通式如图(R基为可变基团):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一类含有羧基并在与羧基相连的碳原子下连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目前自然界中尚未发现蛋白质中有氨基和羧基不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氨基酸。   除甘氨酸外,其它蛋白质氨基酸的α-碳原子均为不对称碳原子(即与α-碳原子键合的四个取代基各不相同),因此氨基酸可以有立体异构体,即可以有不同的构型(D-型与L-型两种构型)。
编辑本段合成
  组成蛋白质的大部分氨基酸是以埃姆登-迈耶霍夫(Embden-Meyerhof)途径与柠檬酸循环的中间物为碳链骨架生物合成的。例外的是芳香族氨基酸、组氨酸,前者的生物合成与磷酸戊糖的中间物赤藓糖-4-磷酸有关,后者是由ATP与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的。微生物和植物能在体内合成所有的氨基酸,动物有一部分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一般由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物,经多步反应(6步以上)而进行生物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所需的酶约14种,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则需要更多的,约有60种酶参与。生物合成的氨基酸除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外,还用于生物碱、木质素等的合成。另一方面,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由于氨基转移或氧化等生成酮酸而被分解,或由于脱羧转变成胺后被分解。  氨基酸
  氨基酸

编辑本段分类
  20种蛋白质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差别取决于侧链基团R的不同。通常根据R基团的化学结构或性质将20种氨基酸进行分类
根据侧链基团的极性
  1、非极性氨基酸(疏水氨基酸)8种   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   色氨酸(Trp)蛋氨酸(Met)   2、极性氨基酸(亲水氨基酸):   1)极性不带电荷:7种   甘氨酸(Gly)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   酪氨酸(Tyr)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   2)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3种 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3)极性带负电荷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2种 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氨基酸
根据氨基酸分子的化学结构
  1、 脂肪族氨基酸:   丙、缬、亮、异亮、蛋、天冬、谷、赖、精、甘、丝、苏、半胱、天冬酰胺、谷氨酰胺   2、 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3、 杂环族氨基酸:组氨酸、色氨酸   4、 杂环亚氨基酸:脯氨酸
从营养学的角度
  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共有8种其作用分别是:   赖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化;   色氨酸: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   苯丙氨酸: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   蛋氨酸(甲硫氨酸):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   苏氨酸:有转变某些氨基酸达到平衡的功能;   异亮氨酸:参与胸腺、脾脏及脑下腺的调节以及代谢;脑下腺属总司令部作用于甲状腺、性腺;   亮氨酸:作用平衡异亮氨酸;   缬氨酸:作用于黄体、乳腺及卵巢。   2、半必需氨基酸和条件必需氨基酸:   精氨酸:精氨酸与脱氧胆酸制成的复合制剂(明诺芬)是主治梅毒、病毒性黄疸等病的有效药物。   组氨酸:可作为生化试剂和药剂,还可用于治疗心脏病,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等的药物。   人体虽能够合成精氨酸和组氨酸,但通常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因此,又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或条件必需氨基酸,在幼儿生长期这两种是必需氨基酸。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成人比婴儿显著下降。(近年很多资料和教科书将组氨酸划入成人必需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
编辑本段氨基酸的缩写符号
  名称 三字符号 单字符号
丙氨酸 Ala A
精氨酸 Arg R
天冬氨酸 Asp D
半胱氨酸 Cys C
谷氨酰胺 Gln Q
谷氨酸 Glu/Gln E
组氨酸 His H
异亮氨酸 Ile I
甘氨酸 Gly G
名称 三字符号 单字符号
天冬酰胺 Asn N
亮氨酸 Leu L
赖氨酸 Lys K
甲硫氨酸 Met M
苯丙氨酸 Phe F
脯氨酸 Pro P
丝氨酸 Ser S
苏氨酸 Thr T
色氨酸 Trp W
名称 三字符号 单字符号
酪氨酸 Tyr Y
缬氨酸 Val V

编辑本段性质
一般性质 缬氨酸
  无色晶体,熔点极高,一般在200℃以上。不同的氨基酸其味不同,有的无味,有的味甜,有的味苦,谷氨酸的单钠盐有鲜味,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并能溶解于稀酸或稀碱中,但不能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酒精能把氨基酸从其溶液中沉淀析出。
紫外吸收性质
  氨基酸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是对光有吸收作用。20种Pr——AA在可见光区域均无光吸收,在远紫外区(<220nm)均有光吸收,在紫外区(近紫外区)(220nm—300nm)只有三种AA有光吸收能力,这三种氨基酸是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因为它们的R基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苯丙AA最大光吸收在259nm、酪AA在278nm、色AA在279nm,蛋白质一般都含有这三种AA残基,所以其最大光吸收在大约280nm波长处,因此能利用分光光度法很方便的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在280nm处蛋白质溶液吸光值与其浓度成正比。  氨基酸
酸碱性质
  1、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氨基酸在水溶液或结晶内基本上均以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的形式存在。所谓两性离子是指在同一个氨基酸分子上带有能释放出质子的NH3正 缬氨酸离子和能接受质子的COO-负离子,因此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   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的带电状况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改变PH值可以使氨基酸带正电荷或负电荷,也可使它处于正负电荷数相等,即净电荷为零的两性离子状态。使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时的溶液PH值称为该AA   2、解离常数   解离式中K1和K2′分别代表α-碳原子上-COOH和-NH3的表现解离常数。在生化上,解离常数是在特定条件下(一定溶液浓度和离子强度)测定的。等电点的计算可由其分子上解离基团的表观解离常数来确定。   氨基酸解离常数列表:   缩写 中文译名 支链 分子量 等电点 羧基解离常数 氨基解离常数 Pkr(R) R基   Gly G 甘氨酸 亲水性 75.07 6.06 2.35 9.78 -H    Ala A 丙氨酸 疏水性 89.09 6.11 2.35 9.87 -CH3    Val V 缬氨酸 疏水性 117.15 6.00 2.39 9.74 -CH-(CH3)2    Leu L 亮氨酸 疏水性 131.17 6.01 2.33 9.74 -CH2-CH(CH3)2    Ile I 异亮氨酸 疏水性 131.17 6.05 2.32 9.76 -CH(CH3)-CH2-CH3    Phe F 苯丙氨酸 疏水性 165.19 5.49 2.20 9.31 -CH2-C6H5    Trp W 色氨酸 疏水性 204.23 5.89 2.46 9.41 -C8NH6    Tyr Y 酪氨酸 疏水性 181.19 5.64 2.20 9.21 10.46 -CH2-C6H4-OH   Asp D 天冬氨酸 酸性 133.10 2.85 1.99 9.90 3.90 -CH2-COOH    Asn N 天冬酰胺 亲水性 132.12 5.41 2.14 8.72 -CH2-CONH2    Glu E 谷氨酸 酸性 147.13 3.15 2.10 9.47 4.07 -(CH2)2-COOH    Lys K 赖氨酸 碱性 146.19 9. 60 2.16 9.06 10.54 -(CH2)4-NH2    Gln Q 谷氨酰胺 亲水性 146.15 5.65 2.17 9.13 -(CH2)2-CONH2    Met M 甲硫氨酸 疏水性 149.21 5.74 2.13 9.28 -(CH2)-S-CH3    Ser S 丝氨酸 亲水性 105.09 5.68 2.19 9.21 -CH2-OH    Thr T 苏氨酸 亲水性 119.12 5.60 2.09 9.10 -CH(CH3)-OH   Cys C 半胱氨酸 亲水性 121.16 5.05 1.92 10.70 8.37 -CH2-SH    Pro P 脯氨酸 疏水性 115.13 6.30 1.95 10.64 -C3H6    His H 组氨酸 碱性 155.16 7.60 1.80 9.33 6.04   Arg R 精氨酸 碱性 174.20 10.76 1.82 8.99 12.48   3、多氨基(碱性氨基酸)和多羧基(酸性氨基酸)氨基酸的解离   解离原则:先解离α-COOH,随后其他-COOH;然后解离α-NH3+,随后其他-NH3。总之羧基解离度大于氨基,α-C上基团大于非α-C上同一基团的解离度。等电点的计算:首先写出解离方程,两性离子左右两端的表观解离常数的对数的算术平均值。一般PI值等于两个相近PK值之和的一半。如天冬氨酸 赖氨酸。   4、氨基酸的酸碱滴定曲线   以甘氨酸为例:摩尔甘氨酸溶于水时,溶液PH为5.97,分别用标准NaOH和HCL滴定,以溶液PH值为纵坐标,加入HCL和NaOH的摩尔数为横坐标作图,得到滴定曲线。该曲线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在PH=2.34和PH=9.60处有两个拐点,分别为其PK1和PK2。 规律:pH<pK1′时,[R]>[R±]>[R]; pH>pK2′时,[R]>[R±]>[R+]; pH=pI时,净电荷为零,[R]=[R-]; pH<pI时,净电荷为“+”; pH>pI时,净电荷为“-”。
编辑本段基本反应及检测
  1、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试剂 颜色 备注   茚三酮(弱酸环境加热) 紫色(脯氨酸、羟脯氨酸为黄色) (检验α-氨基)   2、坂口反应 (Sakaguchi reaction)  丙氨酸
α-萘酚+碱性次溴酸钠 红色   (检验胍基 精氨酸有此反应)   3、米隆反应(又称米伦氏反应)   HgNO3+HNO3+热 红色 (检验酚基 酪氨酸有此反应,未加热则为白色)   4、Folin-Ciocalteau反应(酚试剂反应)   磷钨酸-磷钳酸 蓝色 (检验酚基 酪氨酸有此反应)   5、黄蛋白反应   浓硝酸煮沸 黄色 (检验苯环 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有此反应)   6、Hopkin-Cole反应(乙醛酸反应)   加入乙醛酸混合后徐徐加入浓硫酸 乙醛与浓硫酸接触面处产生紫红色环 (检验吲哚基 色氨酸有此反应)   7、Ehrlich反应   P-二甲氨基苯甲醛+浓盐酸 蓝色 (检验吲哚基 色氨酸有此反应)   8、硝普盐试验   Na2(NO)Fe(CN)2*2H2O+稀氨水 红色 (检验巯基 半胱氨酸有此反应)   9、Sulliwan反应   1,2萘醌、4磺酸钠+Na2SO3 红色 (检验巯基 半胱氨酸有此反应)  氨基酸
10、Folin反应   1,2萘醌、4磺酸钠在碱性溶液 深红色 (检验α-氨基酸)   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是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也是肽。肽按其组成的氨基酸数目为2个、3个和  缬氨酸
4个等不同而分别称为二肽、三肽和四肽等,一般含10个以下氨基酸组成的称寡肽(oligopeptide),由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称多肽(polypeptide),它们都简称为肽。肽链中的氨基酸已不是游离的氨基酸分子,因为其氨基和羧基在生成肽键中都被结合掉了,因此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均称为氨基酸残基(amino acid residue)。   多肽有开链肽和环状肽。在人体内主要是开链肽。开链肽具有一个游离的氨基末端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末端,分别保留有游离的α-氨基和α-羧基,故又称为多肽链的N端(氨基端)和C端(羧基端),书写时一般将N端写在分子的左边,并用(H)表示,并以此开始对多肽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依次编号,而将肽链的C端写在分子的右边,并用(OH)来表示。目前已有约20万种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肽段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被测定了出来,其中不少是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多肽,分别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或药理作用。   多肽在体内具有广泛的分布与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谷胱甘肽在红细胞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结构及使细胞内酶蛋白处于还原、活性状态的功能。而在各种多肽中,谷胱甘肽的结构比较特殊,分子中谷氨酸是以其γ-羧基与半胱氨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生成肽键的,且它在细胞中可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有还原型与氧化型两种谷胱甘肽。   近年来一些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多肽分子不断地被发现与鉴定,它们大  亮氨酸
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或药理作用,又如一些“脑肽”与机体的学习记忆、睡眠、食欲和行为都有密切关系,这增加了人们对多肽重要性的认识,多肽也已成为生物化学中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一方面是多肽中氨基酸残基数较蛋白质少,一般少于50个,而蛋白质大多由10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组成,但它们之间在数量上也没有严格的分界线,除分子量外,现在还认为多肽一般没有严密并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其空间结构比较易变具有可塑性,而蛋白质分子则具有相对严密、比较稳定的空间结构,这也是蛋白质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因此一般将胰岛素划归为蛋白质。但有些书上也还不严格地称胰岛素为多肽,因其分子量较小。但多肽和蛋白质都是氨基酸的多聚缩合物,而多肽也是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  异亮氨酸
8、环酮、其制备以及其在合成   目前认为,氨基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和三肽的吸收与单糖相似,是主动转运,且都是同Na+转运耦联的。当肽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后,立即被存在于细胞内的肽酶水解为氨基酸。因此,吸收入静脉血中的几乎全部是氨基酸。
编辑本段氨基酸与其它营养素的作用
蛋白质在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作为机体内第一营养要素的蛋白质,它在食物营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过变成氨基酸小分子后被利用的。即它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不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而是在胃肠道中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高分子蛋白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后,在小肠内被吸收,沿着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质;另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氨基酸进入血液中与其输出速度几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当恒定。如以氨基氮计,每百毫升血浆中含量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为6.5~9.6毫克。饱餐蛋白质后,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暂时升高,经过6~7小时后,含量又恢复正常。说明体内氨基酸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以血液氨基酸为其平衡枢纽,肝脏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调节器。因此,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所吸收,抗体利用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
起氮平衡作用
  当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适宜时,摄入的氮量由粪、尿和皮肤排出的氮量相等,称之为氮的总平衡。实际上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不断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平衡。正常人每日食进的蛋白质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增减食入量时,机体尚能调节蛋白质的代谢量维持氮平衡。食入过量蛋白质,超出机体调节能力,平衡机制就会被破坏。完全不吃蛋白质,体内组织蛋白依然分解,持续出现负氮平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终将导致抗体死亡。  氨基酸
转变为糖或脂肪
  氨基酸分解代谢所产生的a-酮酸,随着不同特性,循糖或脂的代谢途径进行代谢。a-酮酸可再合成新的氨基酸,或转变为糖或脂肪,或进入三羧循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放出能量。
产生一碳单位
  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快基、甲酚基及亚氨甲基等。   一碳单位具有一下两个特点:1.不能在生物体内以游离形式存在; 2.必须以四氢叶酸为载体。 能生成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有: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甘氨酸。另外蛋氨酸(甲硫氨酸)可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SAM)提供“活性甲基”(一碳单位),因此蛋氨酸也可生成一碳单位。一碳单位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和核苷酸联系的纽带。
参与构成酶、激素、部分维生素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氨基酸分子构成),如淀粉酶、胃蛋白酶、胆碱脂酶、碳酸酐酶、转氨酶等。含氮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或其衍生物,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促肠液激素等。有的维生素是由氨基酸转变或与蛋白质结合存在。酶、激素、维生素在调节生理机能、催化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
编辑本段在医疗中的应用
  氨基酸在医药上主要用来制备复方氨基酸输液,也用作治疗药物和用于合成多肽药物。目前用作药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几十种,其中包括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和构成非蛋白质的氨基酸有100多种。   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复方制剂在现代静脉营养输液以及“要素饮食”疗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起积极作用,成为现代医疗中不可少的医药品种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单独作用治疗一些疾病,主要用于治疗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脑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于提高肌肉活力、儿科营养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疗上出现了希望。
编辑本段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抗体内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
人体构成基本物质之一
  作为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的氨基酸,无疑是构成人体内最基本物质之一。  甲硫氨酸
生命代谢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正如恩格斯所说:“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如果人体内缺少蛋白质,轻者体质下降,发育迟缓,抵抗力减弱,贫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肿,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失去了蛋白质,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脯氨酸
,故有人称蛋白质为“生命的载体”。可以说,它是生命的第一要素。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如果人体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就可导致生理功能异常,影响机体代谢的正常进行,最后导致疾病。同样,如果人体内缺乏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会产生机体代谢障碍。精氨酸和瓜氨酸对形成尿素十分重要;胱氨酸摄入不足就会引起胰岛素减少,血糖升高。又如创伤后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大增,如缺乏,即使热能充足仍不能顺利合成蛋白质。总之,氨基酸在人体内通过代谢可以发挥下列一些作用:①合成组织蛋白质;②变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氨物质;③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④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产生能量。因此,氨基酸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而且对于促进生长,进行正常代谢、维持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人体缺乏或减少其中某一种,人体的正常生命代谢就会受到障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生命活动终止。由此可见,氨基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显得多么需要。
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鱼类,像墨鱼、章鱼、鳝鱼、泥鳅、海参、墨鱼、蚕蛹、鸡肉、冻豆腐、紫菜、等。另外,像豆类,豆类食品,花生、杏仁或香蕉含的氨基酸就比较多   牛肉、鸡蛋、黄豆、银耳和新鲜果蔬   动物内脏、瘦肉、鱼类、乳类、山药、藕等  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玉米中严重缺乏赖氨酸
编辑本段代谢途径
  氨基酸参与代谢的具体途径有以下几条:
脱氨基作用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包括如下几种过程:   (一)氧化脱氨基:第一步,脱氢,生成亚胺;第二步,水解。生成的H2O2有毒,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生成H2O O2,解除对细胞的毒害。   (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①还原脱氨基(严格无氧条件下);②水解脱氨基;③脱水脱氨基;④脱巯基脱氨基;⑤氧化-还原脱氨基,两个氨基酸互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机酸、酮酸、氨;⑥脱酰胺基作用。   (三)转氨基作用。转氨作用是氨基酸脱氨的重要方式,除Gly、Lys、Thr、Pro外,大部分氨基酸都能参与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发生氨基转移作用,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四)联合脱氨基:单靠转氨基作用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氨基作用也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机体借助联合脱氨基作用可以迅速脱去氨基:1、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氨基先转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Glu,然后在L-Glu脱氨酶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氨。2、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做用。骨骼肌、心肌、肝脏、脑都是以嘌呤核苷酸循环的方式为主。
脱羧作用
  生物体内大部分氨基酸可进行脱羧作用,生成相应的一级胺。氨基酸脱羧酶专一性很强,每一种氨基酸都有一种脱羧酶,辅酶都是磷酸吡哆醛。氨基酸脱羧反应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有些产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脑组织中L-Glu脱羧生成r-氨基丁酸,是重要的神经递质。His脱羧生成组胺(又称组织胺),有降低血压的作用。Tyr脱羧生成酪胺,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大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体内有胺氧化酶,能将胺氧化为醛和氨。   因此,氨基酸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而且对于促进生长,进行正常代谢、维持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人体缺乏或减少其中某一种,人体的正常生命代谢就会受到障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生命活动终止。
编辑本段对应的密码子表
  密码子(codonm),RNA分子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某一种氨基酸。科学家已经发现,信使RNA在细胞中能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次序。也就是说,信使RNA分子中的四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能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20种氨基酸的序列。碱基数目与氨基酸种类、数目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了确定这种关系,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加入一个有120个碱基的信使RNA分子和合成蛋白质所需的一切物质,结果产生出一个含40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可见,信使RNA分子上的三个碱基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密码子表:   

第二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 U C A G 第三个字母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U
U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半胱氨酸 C
U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 终止 A
U 亮氨酸 丝氨酸 终止 色氨酸 G
C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U
C 亮氨酸 脯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C
C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A
C 亮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G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U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丝氨酸 C
A 异亮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A
A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G
A (起始)




G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U
G 缬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C
G 缬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A
G 缬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G
G (起始)
TOP
23#

回复:生殖器疱疹和热疮的关联~自医实验篇!

肽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肽 英文名称:peptide 定义1: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自然界中主要是由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形成的肽类。根据组成氨基酸残基数目的多少,可分为寡肽和多肽。蛋白质则属于多肽。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 定义2: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自然界中主要是由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形成的肽类。根据组成氨基酸残基数目的多少,可分为寡肽和多肽。蛋白质则属于多肽。 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化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肽是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物质。氨基酸的分子最小,蛋白质最大,两个或以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若干个肽键从而组成一个肽,多个肽进行多级折叠就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蛋白质有时也被称为“多肽”。肽是精准的蛋白质片断,其分子只有纳米般大小,肠胃,血管及肌肤皆极容易吸收。二胜肽(简称二肽),就是由二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片断。

编辑本段肽的概念
    肽
肽,一种有机化合物,由氨基酸脱水而成,含有羧基和氨基,是一种两性化合物。亦称“胜”。[1]   肽,是精准的蛋白质片断,其分子只有纳米般大小,肠胃,血管及肌肤皆极容易吸收。   肽,酰胺之一。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通过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结合而成。[2]一个氨基酸不能称为肽,也不能合成肽,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两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二肽;三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三肽,以此类推,三十四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三十四肽。   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截止2003年9月,生物体内已发现几百种肽,是机体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质,其功能活动也受多肽的调节。它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酶法多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主要是激活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或翻译而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其药理作用。肽优于氨基酸,一是较氨基酸吸收快速;二是以完整的形式被机体吸收;三是主动吸收(氨基酸属被动吸收);四是低耗,与氨基酸比较,肽吸收具有低耗或不需消耗能量的特点,肽通过十二指肠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将自身能量营养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五是肽吸收较氨基酸,具有不饱和的特点;六是氨基酸只有20种,功能可数,而肽以氨基酸为底物,可合成上百上千种。[3]   胜肽是属于降解的小分子胶原蛋白,含氨基酸基团,属于原料类产品。胜肽也是人体中原本就存在的成分,是一种氨基酸形成的链状结构。我们所熟悉的蛋白质,就是一种多胜肽链。。因氨基酸的组份和顺序各不相同而组成不同的肽。由两个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的化合物称为“二肽”,以此类推,有9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称为"九肽",由多个氨基酸(一般为50个,也有称100个的)组成的肽则称为多肽,组成多肽的氨基酸单元称为“氨基酸残基”。肽键将氨基酸与氨基酸头尾相连。
编辑本段肽 多肽 活性肽与大肽
  分子量段在5000~180之间的才能称为肽。分子量段在5000~10000之间的称为大肽。分子量段在1000~180之间的称为小肽、寡肽、低聚肽,也称为小分子活性多肽。生物学家将肽称为“氨基酸链”,将小分子活性多肽统称为“生物活性肽”。
编辑本段肽的制备方法
  传统获得肽的方法有很多。传统法主要有:酸法、碱法、电法、人工嫁接法、基因表达法等。   ·酸法:用化学强酸催化蛋白质获得肽的方法叫酸法,此法投资大、占地多、工艺复杂、污染大、分子量难以控制,产品有化学残留,难以形成功能,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至今仍停留在实验室;   ·碱法:用化学强碱催化蛋白质的方法叫做碱法,这种方法与酸法大径相庭,结果是一样的;   ·电法:电解蛋白质的方法叫做电法,此法没有明显优势,很少有人研究和使用,也未曾见到工业化生产的报道;   ·人工嫁接法:就是精细化工生产出的氨基酸,有选择的进行定向嫁接,这种方法基本上用机器来操作,生产量大,产出的肽无活性,生理功能不明显;   ·基因表达法:从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分离提取的方法等统称基因表达法,此方法重要用于研究生产“肽类药物”其代表产品有:胸腺肽、胸腺五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1、白细胞介素111、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等。   ·酶法: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的方法称为酶法。酶法在传统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适应了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酶法就是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获得多肽,就是蛋白质降解,人工合成的肽。酶法较酸法、碱法、电法温和、环保。生产工艺简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工业化生产。酶法获得的肽,分子量易控制、产品自身富有绿色属性、生产出来的肽无苦味、肽分子量小(分子量大都在1000以下)、这些小分子肽不需消化直接吸收,具有动力、载体、运输、递质和营养功能,特别是它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即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酶法多肽的代表产品有:颐宁多肽、三九蛋白肽、三九牌大豆多肽、三九减肥肽、三九降脂肽、九生牌苦瓜多肽等。
编辑本段肽的应用
  主要分为医用类多肽药物,肽类抗生素,疫苗,农用类抗菌肽,饲料小肽,日化用化妆品,食品用大豆多肽,玉米多肽,酵母多肽,海参肽。   从功能角度来分,可以分为,降压肽,抗氧化太,降胆固醇肽,类鸦片活性肽,高F值寡肽,食品强味肽等等。   活性肽,与营养,荷尔蒙、酵素抑制、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有非常紧密关系。多肽大体上分为:多肽类药物和多肽类保健品。传统的多肽类药物主要是多肽类激素,近年来对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已经发展到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以下各领域发展较快。
抗肿瘤多肽
  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最终都要涉及癌基因的表达调控。现在已发现很多与肿瘤相关的基因以及对肿瘤产生作用的调控因子,筛选与这些基因及与调控因子特异结合的多肽,已成为寻找抗癌药物的新热点。如生长抑素已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美国学者发现了一个能在体内显著抑制腺癌的六肽;瑞士科学家发现一个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八肽。
抗病毒多肽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吸附细胞,依赖其自身的特异蛋白酶进行蛋白加工及核酸复制。因此可从肽库内筛选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多肽,或能与病毒蛋白酶等活性位点结合的多肽,用于抗病毒的治疗。目前,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已从肽库内筛选到很多具有抗病毒性的小肽,有些小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传出消息,该所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SARS冠状病毒细胞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物研究",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HR2多肽能够高效抑制SARS病毒对培养细胞的感染,有效抑制浓度在几个纳摩尔(nmole)浓度水平,合成和表达的HR1多肽的病毒感染抑制实验以及HR1与HR2的体外结合实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所研制的阻止SARS病毒融合的多肽药物可以预防病毒的感染,对于已感染病毒的患者,则可阻止病毒在体内的进一步扩展。该多肽药物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功能。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已合成出能有效阻止和抑制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9个多肽。
细胞因子模拟肽
  利用已知细胞因子的受体从肽库内筛选细胞因子模拟肽,近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已筛选到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促血小板生成素、人生长激素、人神经生长因子及白介素-1等多种生长因子的模拟肽,这些模拟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相应的细胞因子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但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并且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等优点。目前这些细胞因子模拟肽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
抗菌活性肽
  当昆虫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会产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多肽,现在已从中筛选出百余种抗菌肽。体内外实验证实,很多抗菌肽不仅有很强的抗菌、杀菌能力,而且还能杀死肿瘤细胞。
多肽疫苗
  多肽疫苗与核酸疫苗是现在疫苗研究领域内较受重视的研究方面之一,现在世界上对病毒多肽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如1999年美国NIH公布了两种HIV-I病毒多肽疫苗对人体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国外学者从丙肝病毒(HCV)外膜蛋白E2内筛选出一种多肽,它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美国正在开发疟疾多价抗原多肽疫苗;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多肽疫苗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中国在多种多肽疫苗研究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诊断用多肽
  多肽在诊断试剂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作抗原,检测相应病原生物的抗体。多肽抗原的特点是比天然微生物或寄生虫蛋白抗原的特异性强,且易于制备。现在用多肽抗原装配的抗体检测试剂包括:甲、乙、丙、庚型肝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囊虫、锥虫、莱姆病及类风湿等检测试剂。使用的多肽抗原大部分是从相应致病体的天然蛋白质内分析筛选获得,有些是从肽库内筛选获得的全新肽。
TOP
24#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紫草膏做法        


--------------------------------------------------------------------------------
名稱:紫草
類別:清熱藥
拼音:ZI CAO
拉丁:Radix Arnebiae
別名:紫草茸、山紫草、紫丹、紫草根、紅石根
藥用部位:根

藥材性狀:
新疆紫草(軟紫草):呈不規則的長圓柱形,多扭曲,長7~20cm,直徑1~2.5cm。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皮部疏鬆,呈條形片狀,常10餘層重疊,易剝落。頂端有的可見分歧的莖殘基。體輕,質鬆軟,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木部較小,黃白色或黃色。氣特異,味微苦、澀。紫草(硬紫草):呈圓錐形,扭曲,有分枝,長7~14cm,直徑1~2cm。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縱紋,皮部薄,易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較大,灰黃色。

產地:新疆、西藏、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廣西
採收加工: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味歸經:寒;甘、咸;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於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熬膏或製成油劑塗敷。
禁忌:胃腸虛寒便溏者禁服。
配方1:
組成:黃連、黃柏、大黃、紫草、白芷、忍冬藤、冰片、麻油、蠟。

製作:將上述藥物投入麻油浸潤數小時,用中火將麻油燒沸改文火炸白芷至黃色為度,去渣加入蠟熔融,稍冷後投入冰片熔化,攪勻即得。

檢查:本品是紫黑色油膏,色澤一致。

作用及使用範圍:紫草油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止痛作用,外塗於燙傷及皮膚擦傷表面。

分析及小結:紫草油膏,經過高溫油炸,殺滅細菌及芽胞;同時,由於基本不含水分,所以細菌不易繁殖。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有利於藥物滲透進組織,既可以使創面不被細菌感染,又有利於皮膚組織的修復。

配方2:

處方:紫草100g,白凡士林適量,共製成1000g。

製備:取紫草全量,粉碎成粗末,加白凡士林適量,加熱熔化至沸,停止加熱,浸漬過夜;用高火加熱熔化,再用中火保溫30min,趁熱以3-4層紗布過濾,濾渣加白凡士林適量,同法加熱過濾,2次後合併濾液,添加白凡士林至全量,充分攪拌至室溫,分裝即得。

配方3:

處方:紫草360,虎杖360,當歸400,魚腥草300,敗醬草300,冰片40,蜂蠟40,植物油10000。

製備:取植物油加熱後,先加入虎杖,140℃保溫30min,再加入當歸,魚腥草,敗醬草,140℃保溫60min,至虎杖等呈薑黃色,停止加熱,以兩層紗布過濾,冷卻至80℃,加入紫草,80℃保溫60min,用四層紗布過濾,將其殘渣包與紗佈內擠壓使油盡量擠出,棄去殘渣,加入蜂蠟和冰片,冷卻後,灌裝於無菌瓶中,貼簽,即得。

配方4:

紫草膏是由紫草500g,當歸150g,防風150g,地黃150g,白芷150g,乳香150g,沒藥150g共7味中藥製成。

制法:乳香、沒藥碾碎成細粉,當歸、防風、地黃、白芷4味予碎斷,另取食用植物油6000g,同置鍋內炸枯,去渣;將紫草用水濕潤,置鍋內炸至油呈紫紅色,去渣,濾過。另加蜂蠟適量(每10g植物油加蜂蠟2~4g)熔化,待溫和加入乳香、沒藥的粉末攪勻,即得。

新工藝:紫草用95%的乙醇5000mL浸泡4h,濾液蒸去乙醇,得紫草中有效成分左旋紫草素;待上述油溫降至50℃左右,加入粉末及左旋紫草素,攪勻,即得;其他同上。

配方5:

處方:紫草20克,維生素AD(VAD)滴劑15mL,凡士林加至100克。

製備方法:稱取適量凡士林,微熱使熔化,加入已稱好的處方量紫草,保持微熱熔融,浸漬1h,後高溫炸1h,趁熱用二層紗布濾過,稍放冷至50 ℃左右加入處方量VAD滴劑,最後加入凡士林至全量,攪拌。

配方6:

處方:紫草,白芷,忍冬藤,黃蠟各320g,冰片16g,麻油1000g。

制法:將冰片研為細粉;紫草、白芷、忍冬藤分別切碎備用。取麻油加熱,將白芷、忍冬藤入鍋炸至白芷變黃色,去渣,再加入紫草,用微火炸枯至油呈紫紅色時,撈除殘渣,濾過,油液備用。制膏時,取黃蠟加入上述藥油內熔化,傾入容器中,待溫度降至40~50℃時,兌對冰片細粉,攪勻至冷凝狀即得。性狀:本品為紫紅色軟膏,具有特殊的油膩氣味和冰片香氣。

配方7:

取大黃30g,紫草50g,當歸25g,生地25g,黃柏15g,黃連10g,浸入麻油600g中,夏天泡2d,冬天泡4d,加熱至沸,不斷攪動,後用文火將藥物炸枯,以表面色黑,內部色深褐為度。過濾去渣,再將黃蠟入藥油中熔化,等藥油略溫(50℃以內)時,放入冰片8g,攪勻,置於潔淨容器中待凝備用。
TOP
25#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痛苦轮回:这些资料只能整理到这样了,呵呵不好意思啊~~我觉得有用的才贴上来的。
我现在在喝虎杖,石榴皮,黄精兑的水,感觉很好,就是有点苦,可以放点冰糖。
中药:石榴皮0.80一两,黄精4.60一两,虎杖0.80一两,黄精20克,石榴皮10克,虎杖10克,泡开水喝,喝2天,每天喝2大罐子,当水喝(水果罐头瓶),也可以用这水洗JJ。2天药性就差了,更换一次。同时也偶尔用马齿苋捣烂涂在以前的患处,洗几片吃,
我现在喝7天了,停3天在喝,另外我还在吃龙胆泻肝丸,一天2次,一次60克,我买的是里面都是颗粒的,也有药丸的。这个药店就有卖的,价钱8.60元同仁堂的,现在才吃完一盒,同时我还在喝完美肽藻营养粉,(肽藻可增加免疫力)就是价格贵了点400多,可以吃一个月,另外,我准备了其他几味中药,准备喝完一个月水后就换换~都是我前面资料里有的,以后换药我会在这里说,我每天早上会出去跑跑步,跑步时最好的锻炼方法,不愿跑也可以跳绳,每天跳20分钟。
现在这就是我的初级自我治疗方案~第一步完事后我会进行第二步中药治疗~
我会在后续中发到上面,使战友们借鉴~保持好的心态和不要让自己的免疫大军疲劳(酒可以叫大军全部醉倒,不去工作)
TOP
26#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营养元素一些食品中含硒较高,如:海产品、食用菌、肉类、禽蛋、西兰花、紫薯、大蒜等食物。
如何补硒  食物补充:含硒丰富的食物有:富硒大米、富硒小麦、海鲜、蘑菇、鸡蛋、大蒜、银杏等。 

  在身体缺硒、同时出现症状时,建议服用进口补硒产品,如法尔诺德牌硒酵母片。硒酵母片中所含的有机硒提取于天然硒酵母,是由微生物合成转化法精制而成,属纯天然产品。含多种有机硒,以L-硒蛋氨酸为主,但避免了纯L-硒蛋氨酸所具有的浓厚酵母味道,因此更适合作为膳食补充剂。具有生物利用率高、营养丰富等特点。 中国关于不同人群硒推荐用量:预防营养缺乏病50微克/天,亚健康保健量100微克/天,预防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干预剂量200微克/天,治疗期间干预剂量大于200微克/天。
  由于硒是动物和人体中一些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硒-P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起着平衡氧化还原氛围的作用,研究证明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作用,在国际上硒对于免疫力影响和癌症预防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因此,硒可作为动物饲料微量添加剂,也在植物肥料中添加微量元素肥,提高农副产品含硒量。硒已被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每日50-250微克,而我国2/3地区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因此,中国是一个既有丰富硒资源,又存在大面积硒缺乏地区,这也是国际学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
 增强免疫力:   有机硒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排除体内毒素、抗氧化、能有效的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防止血凝块,清除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解毒、排毒:   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抵抗镉对肾、生殖腺和中枢神经的毒害。硒与体内的汞、铅、锡、铊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
【硒的吸收代谢】成人体内硒的总量在6~20 mg。硒遍布各组织器官和体液,肾中浓度最高。在组织内主要以硒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形式存在。硒主要在小肠吸收,人体对食物中硒的吸收率为60%~80%。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的硒经代谢后大部分经尿排出。尿硒是判断人体内硒盈亏状况的良好指标。硒的其他排出途径为粪、汗。硒在体内的吸收、转运、排出、贮存和分布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膳食中硒的化学形式和量。另外,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食物中是否存在如硫、重金属、维生素等化合物也有影响。动物实验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空肠和回肠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经尿排出的硒占硒排出量的50%-60%,在摄入高膳食硒时,尿硒排出量会增加,反之减少,肾脏起着调节作用。   营养学家也提倡通过硒营养强化食物补充有机硒,如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蘑菇、富硒茶叶、富硒麦芽、硒酸酯多糖、硒酵母等。现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机构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这方面技术实力较强或市场规模较大的中国企业有: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Setek),安琪酵母(Angel),黄金搭档(GlodenPartner),富硒康(Fuxikang,安徽华信药业),南京远望有限公司(Yuanwang)等。国际企业有新西兰的SouthStar、英国的GrowHow、美国AllTech。近年来,一些硒强化产品不断涌现,美国科学家制成了富硒果汁、富硒牧草、富硒奶,澳大利亚科学家制成了富硒小麦、富硒啤酒、富硒饼干和富硒牛肉干,我国科学家研究的富硒水果、富硒谷物、富硒大闸蟹、富硒烟草也丰富了国际硒营养强化领域的应用。   硒的摄取与土壤的硒含量关系超过与饮食方式的关系。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壤含有足够的硒。对美国的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的研究发现他们摄取了足够的硒。很多食物中都有硒,但巴西坚果、全粒谷物(全麦面包、燕麦粥、大麦)、白米和豆类中含量特别多。   蛋类略高于肉类,每100克食物中,猪肉含硒10.6 μg,鸡蛋含硒15 μg,鸭蛋含硒30.7 μg,鹅蛋含硒33.6 μg,人参含硒15 μg,花生含硒13.7 μg。植物性食物的硒含量决定于当地水土中的硒含量。例如,我国高硒地区所产粮食的硒含量高达每公斤4~8 mg,而低硒地区的粮食是每公斤0.006 mg,二者相差1000倍。   食物来源   食物中硒含量测定值变化很大,例如(除谷物外以鲜重计):内脏和海产品0.4-1.5 mg/kg;瘦肉0.1-0.4 mg/kg;谷物0.1-0.8 mg/kg;奶制品0.1-0.3 mg/kg;水果蔬菜0.1 mg/kg。   生理需要   在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者的推荐摄入量为50 μg/d,适宜摄入量为50-25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 μg/d。   过量表现   1、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   2、头发脱落、指甲变厚、皮疹、皮痒、面色苍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呼吸有大蒜气味等。   硒缺乏症   1.缺乏硒会导致未老先衰。   2.严重缺乏硒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   3.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   4.精神萎靡不振,精子活力下降,易患感冒。   世界硒都-恩施:   “恩施自治州岩石、土壤、动植物硒富集均达到世界之最”,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的人类带来了福音,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科技大学尹雪斌博士等就在该地区发现超过 10000 ppm的含硒岩石。恩施市目前已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州内重点开发物种。是以市场需求的硒品种类。   1、1991年硒资源综合开发富硒植物蛋白系列产品、保健产品、富硒茶、硒矿泉水,富硒烟。   2、特种食品资源:莼菜、薇菜、蕨菜,云豆、魔芋、葛仙米、凤姜、茗合、山药等稀有品种,斐声海内外。   3、州境内的恩施市、建始县、宣恩县等地均蕴藏着丰富的硒矿泉水资源。泉水含硒量0.014-0.02 mg/L,并含有锶、锌、钙、镁、锗等十几种有益元素。   但在上述地区含硒量不稳定,较难控制,影响了富硒产品的安全性。
TOP
27#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基本信息
  
  硒
元素名称:硒   中文读音:xī   元素符号:Se   元素英文名称:Selenium   元素类型:非金属元素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6.45 立方厘米/摩尔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015 ppm   地壳中含量:(ppm)   0.05 ppm   自然环境中发现的最高含量:(ppm)   30000 ppm编辑本段理化常数
  相对原子质量:78.89
  硒
原子序数:34   氧化态:   主要化合价 Se+4, Se+6   其他 Se-2   化学键能: (kJ /mol)   Se-H 305   Se-C 245   Se-O 343   Se-F 285   Se-Cl 245   Se-Se 330   晶胞参数:   a = 905.4 pm   b = 908.3 pm   c = 1160.1 pm   α = 90°   β = 90.810°   γ = 90°   质子数:34   中子数:45   摩尔质量:79   原子半径:1.22   所属周期:4   所属族数:VIA   电子层排布:2-8-18-6   价层电子排布[Ar]4s24p4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电离能 (kJ/ mol)   M - M+ 940.9   M+ - M2+ 2044   M2+ - M3+ 2974   M3+ - M4+ 4144   M4+ - M5+ 6590   M5+ - M6+ 7883   M6+ - M7+ 14990   M7+ - M8+ 19500   M8+ - M9+ 23300   M9+ - M10+ 27200   莫氏硬度:2   常见化合价:+4、+6   同位素:Se-74 Se-76 Se-77 Se-78 *Se-80 Se-82   单质:硒   化学符号:Se   颜色和状态: 有灰色金属光泽的固体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3350   密度: 4.81克/立方厘米。   熔点: 217℃。   沸点: 684.9℃。编辑本段硒的发现
  
  永斯·雅各布·贝齐里乌斯
发现人: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ouml;ns Jakob Berzelius) 发现年代:1817年   发现过程:   1817年,瑞典的贝采利乌斯从硫酸厂的铅室底部的粘物质中制得硒。编辑本段元素描述
  稀散元素之一。在已知的六种固体同素异形体中,三种晶体(α单斜体、β单斜体,和灰色三角晶)是最重要的。也以三种非晶态固体形式存在;红色和黑色的两种无定形玻璃状的硒。前者性脆,密度4.26克/厘米3;后者密度4.28克/厘米3。第一电离能为9.752电子伏特。硒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硒(SeO2)。也能直接与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包括氢和卤素。不能与非氧化性的酸作用,但它溶于浓硫酸、硝酸和强碱中。溶于水的硒化氢能使许多重金属离子沉淀成为微粒的硒化物。硒与氧化态为+1的金属可生成两种硒化物,即正硒化物(M2Se)和酸式硒化物(MHSe)。正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硒化物的水溶液会使元素硒溶解,生成多硒化合物(M2Sen),与硫能形成多硫化物相似。编辑本段元素来源
  可从电解铜的阳极泥和硫酸厂的烟道灰、酸泥等废料中回收而得。编辑本段主要用途
1.光敏材料
  如:干印术的光复制,这是利用无定形硒的薄漠对于光的敏感性,能使含有铁化合物的有色玻璃退色。也用作油漆、搪瓷、玻璃和墨水中的颜色、塑料。还用于制作光电池、整流器、光学仪器、光度计等。硒在电子工业中可用作光电管、太阳能电池,在电视和无线电传真等方面也使用硒。硒能使玻璃着色或脱色,高质量的信号用透镜玻璃中含2%硒,含硒的平板玻璃用作太阳能的热传输板和激光器窗口红外过滤器。
2.电解锰行业催化剂
  冶金方面,电解锰行业的硒用量占到中国全部硒产量的较大比重,此外,含硒的碳素钢、不锈钢和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高速切削,加工的零件表面光洁;硒与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用以制造低压整流器、光电池、热电材料。硒以化合物形式用作有机合成氧化剂、催化剂,可在石油工业上应用。硒加入橡胶中可增强其耐磨性。硒与硒化合物加入润滑脂。
3.营养元素
  由于硒是动物和人体中一些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硒-P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起着平衡氧化还原氛围的作用,研究证明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作用,在国际上硒对于免疫力影响和癌症预防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因此,硒可作为动物饲料微量添加剂,也在植物肥料中添加微量元素肥,提高农副产品含硒量。硒已被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每日50-250微克,而我国2/3地区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因此,中国是一个既有丰富硒资源,又存在大面积硒缺乏地区,这也是国际学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编辑本段元素辅助资料
  硒与它的同族元素硫相比,在地壳中的含量少得多。硒成单质存在的矿是极难找到的,目前全球唯一硒独立成矿的地区位于我国湖北恩施。   硒是从燃烧黄铁矿以制取硫酸的铅室中发现的,是贝齐里乌斯发现铈、钍后1817年发现的又一个化学元素。他命名这种新元素为selenium。他还发现到硒的同素异形体。他还原硒的氧化物,得到橙色无定形硒;缓慢冷却熔融的硒,得到灰色晶体硒;在空气中让硒化物自然分解,得到黑色晶体硒。   硒 (Selenium)   亚硒酸钠 (Sodium Selenite)   作用与应用:在体内硒和维生素E协同,能够保护细胞膜,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微量硒具有防癌作用及保护肝脏的作用。   主要用于缺硒患者以及地方性疾病-克山病的防治,以及长时间依靠静脉高营养维持的缺硒患者。由于无机硒盐毒性较大,在日本1993年已禁止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支持采用安全性更高的含硒蛋白、氨基酸等有机形态硒,或富含硒的农副产品。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月需用量50~500 mg。   儿童10~50 mg。   亚硒酸钠片每片含亚硒酸钠1 mg,(相当于含硒457 μg)11岁以上及成人每次2片。   儿童2-4岁,每日一次每次服半片;5 岁,每次服1片; 副作用:服用过量硒可引起中毒,每日最大安全量为400 μg。   硒的作用:   硒的作用比较宽泛,如下文详述的多个方面,但其原理主要是两个:第一、组成体内抗氧化酶,能提到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保持其通透性;第二、硒-P蛋白具有螯合重金属等毒物,降低毒物毒性作用。   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原称“抗癌之王”)   科学界研究发现,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大量的调查资料说明,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例如:此地区的食物和土壤中的硒含量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低,反之,这个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高,事实说明硒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科学界也认识到硒具有预防癌症作用,是人体微量元素的“防癌之王”。   美国亚利圣那大学癌症中心Clark教授对1312例癌症患者进行13年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每日补硒200 μg,癌症死亡率下降50%,癌症总发病率下降37%,其中肺癌下降46%,肠癌下降58%,前列腺癌下降63%。   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在我国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已被写入化学教课书(九年级下册96页)以及高等院校医药教材(微量元素与健康262页),"硒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 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   抗氧化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每摩尔的GSH-Px中含4克原子硒,此酶的作用是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与过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可发挥抗氧化作用,是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是维生素E的50--500倍)。在体内,GSH-Px与维生素E抗氧化的机制不同,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具有协同作用。   科学证实:正是由于"硒"的高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能起到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抵御疾病,抵抗有毒害重金属,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防癌抗癌。   增强免疫力:   有机硒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排除体内毒素、抗氧化、能有效的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防止血凝块,清除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防止糖尿病: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防止白内障:   视网膜由于接触电脑辐射等较多,易受损伤,硒可保护视网膜,增强玻璃体的光洁度,提高视力,有防止白内障的作用。   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硒水平的降低,会导致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造成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压升高、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速度变慢,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然而科学补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较好的作用。   防止克山病、大骨节病、关节炎:   缺硒是克山病、大骨节病、两种地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补硒能防止骨髓端病变,促进修复,而在蛋白质合成中促进二硫键对抗金属元素解毒。对这两种地方性疾病和关节炎患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解毒、排毒:   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抵抗镉对肾、生殖腺和中枢神经的毒害。硒与体内的汞、铅、锡、铊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   防治肝病、保护肝脏:   我国医学专家于树玉历经16年的肝癌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病率与血硒水平呈负相关。她在江苏启东县对13万居民补硒证实,补硒可使肝癌发病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史者发病率下降50%。   综上所述,"硒"是人体必需的,又不能自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补充200 μg硒,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高发。世界营养学家、生物化学会主席,巴博亚罗拉博士称:"硒"是延长寿命最重要的矿物质营养素,体现在它对人体的全面保护,我们不应该在生病时才想到它。   【硒的吸收代谢】成人体内硒的总量在6~20 mg。硒遍布各组织器官和体液,肾中浓度最高。在组织内主要以硒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形式存在。硒主要在小肠吸收,人体对食物中硒的吸收率为60%~80%。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的硒经代谢后大部分经尿排出。尿硒是判断人体内硒盈亏状况的良好指标。硒的其他排出途径为粪、汗。硒在体内的吸收、转运、排出、贮存和分布会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膳食中硒的化学形式和量。另外,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食物中是否存在如硫、重金属、维生素等化合物也有影响。动物实验表明,硒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空肠和回肠也稍有吸收,胃不吸收。经尿排出的硒占硒排出量的50%-60%,在摄入高膳食硒时,尿硒排出量会增加,反之减少,肾脏起着调节作用。   一些食品中含硒较高,如:海产品、食用菌、肉类、禽蛋、西兰花、紫薯、大蒜等食物。营养学家也提倡通过硒营养强化食物补充有机硒,如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蘑菇、富硒茶叶、富硒麦芽、硒酸酯多糖、硒酵母等。现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机构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这方面技术实力较强或市场规模较大的中国企业有: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Setek),安琪酵母(Angel),黄金搭档(GlodenPartner),富硒康(Fuxikang,安徽华信药业),南京远望有限公司(Yuanwang)等。国际企业有新西兰的SouthStar、英国的GrowHow、美国AllTech。近年来,一些硒强化产品不断涌现,美国科学家制成了富硒果汁、富硒牧草、富硒奶,澳大利亚科学家制成了富硒小麦、富硒啤酒、富硒饼干和富硒牛肉干,我国科学家研究的富硒水果、富硒谷物、富硒大闸蟹、富硒烟草也丰富了国际硒营养强化领域的应用。   硒的摄取与土壤的硒含量关系超过与饮食方式的关系。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壤含有足够的硒。对美国的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的研究发现他们摄取了足够的硒。很多食物中都有硒,但巴西坚果、全粒谷物(全麦面包、燕麦粥、大麦)、白米和豆类中含量特别多。   蛋类略高于肉类,每100克食物中,猪肉含硒10.6 μg,鸡蛋含硒15 μg,鸭蛋含硒30.7 μg,鹅蛋含硒33.6 μg,人参含硒15 μg,花生含硒13.7 μg。植物性食物的硒含量决定于当地水土中的硒含量。例如,我国高硒地区所产粮食的硒含量高达每公斤4~8 mg,而低硒地区的粮食是每公斤0.006 mg,二者相差1000倍。   食物来源   食物中硒含量测定值变化很大,例如(除谷物外以鲜重计):内脏和海产品0.4-1.5 mg/kg;瘦肉0.1-0.4 mg/kg;谷物0.1-0.8 mg/kg;奶制品0.1-0.3 mg/kg;水果蔬菜0.1 mg/kg。   生理需要   在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以上者的推荐摄入量为50 μg/d,适宜摄入量为50-25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 μg/d。   过量表现   1、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   2、头发脱落、指甲变厚、皮疹、皮痒、面色苍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呼吸有大蒜气味等。   硒缺乏症   1.缺乏硒会导致未老先衰。   2.严重缺乏硒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   3.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   4.精神萎靡不振,精子活力下降,易患感冒。   世界硒都-恩施:   “恩施自治州岩石、土壤、动植物硒富集均达到世界之最”,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的人类带来了福音,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科技大学尹雪斌博士等就在该地区发现超过 10000 ppm的含硒岩石。恩施市目前已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州内重点开发物种。是以市场需求的硒品种类。   1、1991年硒资源综合开发富硒植物蛋白系列产品、保健产品、富硒茶、硒矿泉水,富硒烟。   2、特种食品资源:莼菜、薇菜、蕨菜,云豆、魔芋、葛仙米、凤姜、茗合、山药等稀有品种,斐声海内外。   3、州境内的恩施市、建始县、宣恩县等地均蕴藏着丰富的硒矿泉水资源。泉水含硒量0.014-0.02 mg/L,并含有锶、锌、钙、镁、锗等十几种有益元素。   但在上述地区含硒量不稳定,较难控制,影响了富硒产品的安全性。   中国生态硒谷-丰城:   2003年——2006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丰城发现富硒土壤面积达524.7平方公里,折合78.7万亩。集中分布于董家-泉港-湖塘46平方公里,梅林-尚庄-曲江94平方公里,荷湖-洛市-铁路-丽村240平方公里,平均含硒量为每克0.538微克,达到国家富硒土壤标准,属有机硒形态,极具农产品开发价值。丰城,也因为富硒,成为江西百岁老人最多的县市。   到目前,共引进珠海农丰、上海御润坊、河南华英、四川铁骑力士等九家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所产学研推机构——南昌大学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已完成投资4.5亿元。中国生态硒谷董家有机富硒核心区初步建成,正向丽村小流域生态富硒区、荷湖高山有机富硒区扩张。2010年全市富硒产业总产值达8.7亿元,推出富硒农产品10个,泉硒牌富硒大米走进中南海,远销香港。从富硒产业中获利的农民已达4.2万户,近20万人,人平增收1000多元。   2009年9月,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授予丰城“中国生态硒谷”称号,由丰城起草的《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被确认为江西省地方标准,成功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环境鉴定。2010年分别荣获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江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国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国际学术活动:   第一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SELENIUM 2009)于2009年10月18-2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主要参加者包括我国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国际上硒环境、农学和人体健康研究方面的学者。2011年10月23-28日第二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SELENIUM 2011)继续在中国苏州召开,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者Gary Banuelos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尹雪斌博士任组委会主席。此前,生命科学和卫生系统人员参加较多的生物医药硒会议已召开过多次,2010年硒生物医药会议在著名的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召开。编辑本段硒对人体的功用
硒——抗癌之王
  科学界研究发现,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大量的调查资料说明,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目前癌症治疗中使用硒辅助治疗十分普遍。   硒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   广西巴马县是世界著名四大长寿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专家对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百岁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高出正常人的3-6倍。后来在安徽省石台县又发现一个长寿村。80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2%。更为奇特的是50年来未发现一例癌症患者、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和肥胖患者。经对该村土壤中硒含量分析测定表明:硒含量高出一般地方10倍。原来,硒元素是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人体补充了充足的硒元素,就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另外曾经有专家用纳米硒对患者进行临床补充研究,发现硒如果配合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进行适量补充,效果会更加出色。
硒——明亮的使者
  生物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硒对视觉器官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硒能催化并消除对眼睛有害的自由基物质,从而保护眼睛的细胞膜。若人眼长期处于缺硒状态,就会影响细胞膜的完整,从而导致视力下降和许多眼疾病如白内障、视网膜病、夜盲症等的发生。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医院对眼病患者已开展硒治疗,临床表明,硒对提高视力确有明显的作用,能治疗白内障、视网膜病等多种眼疾。
硒——心脏的守护神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硒水平的降低,会导致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造成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压升高、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速度变慢,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然而科学补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较好的作用。
硒——肝病的天敌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启东地区是渔米之乡,经济发达,但是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肝癌、肝炎发病率极高,发病原因不清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经16年研究终于找出原因 ,原来这里的水、土壤、粮食中缺少元素“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水和粮食中获取的硒很少,体内硒含量特别低,而体内缺硒的人易被肝炎病毒传染。 此外,体内长期缺硒的肝炎患者转化为肝癌病人的危险是其它人群的202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硒可以使肝炎病人的病情好转,使肝炎病人发生癌症的比例大大降低 。专家们表示:即使在不缺硒的周边地区,人们适量补充硒元素对预防肝癌、肝炎也是大有益处的。
硒——微量元素中的胰岛素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医生通过让糖尿病人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水平。所以,有人称硒是微量元素中的“胰岛素”。
硒——解毒、排毒
  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抵抗镉对肾、生殖腺和中枢神经的毒害。硒与体内的汞、锡、铊、铅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因此经常接触有毒有害工作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补硒。另外,在工作环境中或生活中,经常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辐射干扰的人,要补硒,因为补硒可以保护造血系统,最大限制地减少辐射伤害。
硒——抗氧化性防衰老
  硒的重要营养生理作用是参与机体谷胱甘肽氧化酶(gluth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的组成,是GSH-PX的活性中心元素,其抗氧化作用也是通过谷胱甘肽氧化酶实现的。GSH-PX对机体氢或脂的过氧化物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把体内有害的不饱和氢过氧化物(ROOH)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并使过氧化氢(H202)分解,从而保护细胞膜结构的完整。刘纯仁(1996)报道:体内缺硒可使动物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导致组织体过氧化物不能及时分解而对组织发生损害,而补硒后其酶活性增高。   研究表明,硒是GSH-PX中起氧化还原催化作用的仅有原子,存在于多肽链上的硒代半胱氨酸是酶的催化部分,其中硒氢基(-SeH)代表酶的活性还原形式。硒作为GSH-PX重要组成成分和活性中心,其功能保护细胞膜免受过氧化物的侵害,使细胞解离率降低,从而维护细胞正常生理功能,Allen等(1995)报道,当日粮种硒水平较低或最适时,血液和器官中的硒水平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间呈强相关
硒——男性体中的黄金
  硒在男性组织体液中含量依次为:肾〉肝脏〉睾丸〉心肌〉肠〉肺〉脑、肌肉。男性体内的硒,有25%-40%集中在生殖系统,硒具有增强精子活力和性机能的功效。所以人们称硒为男性的体内黄金。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肝病患者和泌尿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衰退,补硒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硒能提高与改善性功能,帮助有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的人逐渐回复正常。   日本医学家千叶百子教授研究发现,男性不育与精液中硒含量不足有关。据对100名20—30的丈夫进行检查,其中27人不生育的原因在丈夫方面,而这27人精液中的硒含量显著低于其它正常人。   研究还发现,妇女流产和无法解释的不孕与精子水平低下有关。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妇女自发性流产的危险性与体内硒水平低下有关。在过去几年里,研究者己证实了两种精子特异硒蛋白。一种是对精子核特异性的GSH-Px,另一种是在精子中部发现的,具有酶和结构的功能。精子不游动是由于其中部受损而引起的(例如精子断尾)。缺硒会引起睾丸发育受阻,当低繁殖力的男子服用有机硒3个月,成为父亲的比率提高了11%。
硒——皮肤疾病的福音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硒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发病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疾病严重的患者,其体内血清硒的水平就越低。银屑病患者除血硒值较低外,还有GSH-PX活力下降,LPO值明显升高。补充硒制剂后,血硒值升高,GSH-PX活力增强,LPO值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补硒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对银屑病起辅助治疗作用。   白癜风 白癜风患者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使得表皮过氧化氢聚集,因此,推测氧化应激可能是导致黑色素细胞死亡、是发病的原因之一。硒的抗氧化作用对于白癜风患者也同样有着防治的效果。据报道,白癜风患者皮肤损伤组织中硒含量降低。对皮肤组织液的硒含量测定显示,白斑部位皮肤组织液硒含量低。也表明白癜风发病与硒含量降低有关。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多发于面部、颈部、手背等处。常呈慢性病变过程,硒具有抗氧化能力和调节免疫的功能,还具有阻断病毒的功能。   硒除了对银屑病、白癜风的辅助治疗外,还可应用于皮肤老化及免疫相关性皮肤疾病和病毒性皮肤疾病的治疗。硒在皮肤科的应用有广阔前景。
TOP
28#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战友们我的帖子有点乱,但是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切有用的东西就会在点滴之中!能给大家一个大致的了解我就很欣慰了~~也希望战友们告别疾病早日康复~家庭幸福~~~~~
TOP
29#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如果干掉PP我觉得会是石榴皮~~~我们一起努力干掉这些寄生虫~
我还有个紫草灭活的计划现在还没用,药买来了,慢慢来~
中药苦口,伤身,战友慎用~~
TOP
30#

回复:与病毒有关的认知~

你马齿苋都怎么吃的吃多少?是自己采的吗?我偶尔吃,但是会抹在JJ上,也没你那么频繁一天3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